类别 |
记录内容 |
记录频次 |
记录形式 |
其他信息 |
基本信息
|
记录公司名称、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法定代表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产品名称、生产工艺、主要产品种类、生产规模、环保投资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情况及排污许可证编号等。
|
对于未发生变化的基本信息,按年记录,1 次/年;对于发生变化的基本信息,在发生变化时记录 1 次。
|
|
保存五年以上
|
基本信息
|
生产设施及污染防治设施应记录主要技术参数及设计值等;对于防渗漏、防泄漏等污染防治措施,还记录落实情况及问题整改情况等。
|
未发生变化时每年一次,发生变化后及时更新。
|
|
保存五年以上
|
生产设施运行管理信息
|
正常工况: 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运行,主要参数名称及数 值),生产负荷(主要产品产量与设计生产能力之比),主要产品(名称、产量)】;原辅料(名称、用量、硫元素及有毒有害成分占比),用电量、用水量等。 非正常工况:记录起止时间、产品产量、原辅料消耗量、事件原因、应对措施、是否报告等。
|
正常工况:1)运行状态:一般按日或批次记录,1次/日或批次。2)生产负荷:一般按日或批次记录,1次/日或批次。3)产品产量:连续生产的, 按日记录,1次/日。 非连续生产的,按照生产周期记录,1次/周期;周期小于1天的,按日记录,1次/日。4)原辅料:按照采购批次记录,1次/批。 非正常工况:1 次/非正常工况。
|
|
保存五年以上
|
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信息
|
环保设施台账应包括所有环保设施的运行校验关键参数及排放情况等,能充分反映生产设施及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情况,废气治理设施应包括生产设施名称、生产设施编号、污染治理设施名称、污染治理设施编号、药剂名称及添加量,治理效率等。
|
正常工况:1 次/班; 非正常工况:1 次/非正常工 况。
|
|
保存五年以上
|
监测记录信息
|
a)有组织废气:印刷废气排气筒1、印刷废气排气筒2,定期记录开展手工监测的日期、时间、污染物排放口和监测点位、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方法和仪器、采样方法等。b)无组织废气:厂界挥发性有机物(以非甲烷总烃计);定期记录开展手工监测的日期、时间、污染物排放口和监测点位、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方法和仪器、采样方法等。
|
按自行监测要求频次记录 。
|
|
保存五年以上
|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
排污单位应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制度,记录固体废物的基础信息及流向信息,其中基础信息包括代码、名称、类别、产生环节等,流向信息包括产生、贮存、利用、处置数量和处置方式,对于每一批次固体废物的出厂以及转移信息均应当如实记录,记录形式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标准及管理文件要求。
|
基础信息按年记录,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按批次记录流向信息,并按月进行汇总。
|
|
保存五年以上
|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
特殊时段应记录管理要求、执行情况(包括特殊时段生产设 施运行管理信息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信息)等。
|
与正常生产记录频次一致,涉及停产或错峰生产 的排污单位或生产工序原则上仅对起始和结束当天进行一次记录。
|
|
保存五年以上
|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
排污单位应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包括危险废物的产生、入库、出库、委托处置等环节的相关批次编码、产生/入库/出库/委托时间、危险废物的名称类别及代码、产生/入库/出库/委托量、容器/包装的类型数量、经办人等相关内容,应符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管理台账制定技术导则》(HJ1259-2022)等标准及管理文件的相关要求。
|
产生后盛放至容器和包装物的,应按每个容器和包装物进行记录;其他特殊情形的,根据危险废物产生规律确定记录频次。
|
|
保存不少于10年
|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
记录无组织废气污染防治措施管理维护信息:管理维护时间及主要内容等。
|
1 次/班,按月汇总。
|
|
保存五年以上
|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
年生产时间(分正产工况和非正常工况,单位为小时)、生产负荷、主要产品产量等。
|
a)正常工况:按日记录,1次/日;b)非正常工况:按照工况期记录,每工况期记录1次。
|
|
保存五年以上
|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
对于采用手工监测的工业噪声排污单位,应记录手工监测时段信息、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维修和更换情况。手工监测时段信息应记录监测时段内非正常工况情形、事件原因、是否报告、应对措施等,每发生一次记录 1 次;监测时段内工业噪声排放值超标情况,包括超标原因、是否报告、应对措施等,每发生一次记录 1 次。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维修和更换情况记录内容包括维修、更换时间,维修、更换内容,每发生一次记录 1 次。
|
非正常工况情形每发生一次记录 1 次;监测时段内工业噪声排放值超标情况每发生一次记录 1 次;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维修和更换情况每发生一次记录 1 次。
|
|
保存五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