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境管理要求-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

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

类别 记录内容 记录频次 记录形式 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包括排污单位名称、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法定代表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环保投资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文号,排污权交易文件及排污许可证编号等。 对于未发生变化的每年记录一次,对于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时记录一次。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
监测记录信息 记录开展手工监测的日期、时间、污染物排放口和监测点位、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仪器和型号、采样方法等,并建立台账记录报告。 按照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管理要求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污染治理设施基本信息应按照设施类别分别记录设施名称、编码、设计参数等。 A除尘器应每天检查:是否正常、故障原因、维护过程、检查人、检查日期和班次 B无组织治理设施应每天检查:设施设备名称、无组织管控措施是否正常、故障原因、维护过程、检查人、检查信息等信息。 按日或班次记录,1次/日或班次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
生产设施运行管理信息 主要生产设施基本信息:设施名称、编码、生产负荷等。 生产设施管理信息:产品、原辅料及燃料信息。生产设施信息记录应包括生产设施的设置编码、生产负荷、主要产品产能和实际产品产能和实际产品产量等;原辅料和燃料信息记录应包括原料、燃料、辅料和能源的消耗量。 生产设施信息按天记录,原辅料及燃料信息按批次记录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
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信息 污染治理设施故障期间应记录:故障设施、故障原因、故障期间污染物排放浓度以及应对措施。 按照故障期记录,1次/故障期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危险废物产生环节,应记录产生批次编码、产生时间、危险废物名称、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代码、产生量、计量单位、容器/包装编码、容器/包装类型、容器/包装数量、产生危险废物设施编码、产生部门经办人、去向等。 危险废物入库环节,应记录入库批次编码、入库时间、容器/包装编码、容器/包装类型、容器/包装数量、危险废物名称、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代码、入库量、计量单位、贮存设施编码、贮存设施类型、运送部门经办人、贮存部门经办人、产生批次编码等。 危险废物出库环节,应记录出库批次编码、出库时间、容器/包装编码、容器/包装类型、容器/包装数量、危险废物名称、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代码、出库量、计量单位、贮存设施编码、贮存设施类型、出库部门经办人、运送部门经办人、入库批次编码、去向等。 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环节,应记录自行利用/处置批次编码、自行利用/处置时间、容器/包装编码、容器/包装类型、容器/包装数量、危险废物名称、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代码、自行利用/处置量、计量单位、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编码、自行利用/处置方式、自行利用/处置完毕时间、自行利用/处置部门经办人、产生批次编码/出库批次编码等。 危险废物委外利用/处置环节,应记录委外利用/处置批次编码、出厂时间、容器/包装编码、容器/包装类型、容器/包装数量、危险废物名称、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代码、委外利用/处置量、计量单位、利用/处置方式、接收单位类型、利用/处置单位名称、许可证编码/出口核准通知单编号、产生批次编码/出库批次编码等。 产生后盛放至容器和包装物的,应按每个容器和包装物进行记录;产生后采用管道等方式输送至贮存场所的,按日记录;其他特殊情形的,根据危险废物产生规律确定记录频次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记录固体废物的基础信息及流向信息;记录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处置数量和利用、处置方式等信息;固体废物的出厂以及转移信息。 记录固体废物的基础信息及流向信息,1次/年,变化时及时变更。记录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处置数量和利用、处置方式等信息。1次/月。固体废物的出厂以及转移信息。1次/批次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
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对于采用手工监测的工业噪声排污单位,应记录手工监测时段信息、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维修和更换情况。 手工监测时段信息应记录监测时段内非正常工况情形、事件原因、是否报告、应对措施等;监测时段内工业噪声排放值超标情况,包括超标原因、是否报告、应对措施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维修和更换情况记录内容包括维修、更换时间,维修、更换内容。 手工监测时段信息应记录监测时段内非正常工况情形、事件原因、是否报告、应对措施等,每发生一次记录1 次;监测时段内工业噪声排放值超标情况,每发生一次记录1 次。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维修和更换情况,每发生一次记录1 次 台账至少保存五年